解讀LED產業中OEM企業的發展現狀
OEM,俗稱“代工”,就是品牌生產者不直接生產產品,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、關鍵的核心技術,負責設計和開發新產品,控制銷售渠道,具體的加工任務交給別的企業去做的生產形式。
縱觀全局 OEM發展亦大有可為
作為社會化大生產、大協作趨勢的必然產物,OEM成為企業進行資源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徑之一。而現階段,科技的飛速發展亦縮短了產品的生命周期,企業的競爭戰略正從擴大生產規模、降低生產成本為主的生產類型逐漸向注重新技術應用、迅速推出新產品為主的市場經營類型轉變。
而不得不提的是,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、勞動力最密集的中國,堅持走勞動密集型經濟發展之路這一國情,亦為無數OEM企業提供了無比舒適的“溫床”。這樣的“溫床”孕育著各行各業的各種類型企業,如大家耳熟能詳的、有著全球“代工巨頭”之稱的富士康就是代表。據悉,2013年,富士康營業額達到4,996,949,000美元,可以說OEM模式對富士康和其OEM客戶而言,都是一種雙贏策略。
OEM的發展需求符合勞動分工和專業化分工模式,而這一模式在照明燈飾行業也得以充分利用。在照明燈飾行業,雖然有歐司朗、飛利浦、GE等國際品牌;有雷士、三雄·極光、歐普等國內一線品牌,但也有數以萬計的代加工各類產品、零部件的OEM企業存在。它們亦是勞動密集型經濟發展的產物。
“OEM順應了中國國情,也適應了LED產業的發展規律,在LED企業的經營中,硬件資源的有限性是擺在每個經營者面前的客觀事實,OEM企業雖然沒有完全掌握生產的核心技術和渠道,但是它們在LED產業鏈條中卻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,這種作用無可替代!睔W曼科技總經理李小平的一番話,道出了現如今OEM企業的重要性。
事實上,在傳統照明時代,就有很多企業是靠OEM起家的,如廣明源照明;亦有不少企業專門以OEM為主,不建自主品牌,如中山達芬尼照明等;還有不少企業既建自主品牌又同時為一些其它品牌代加工,如歐曼科技、中山奇美澳照明等。生存之道不同,發展策略也有所區別。
新時期OEM發展再獲新機
對不少企業來說,OEM依然是一塊充滿誘惑的“市場蛋糕”!靶g業有專攻”,對于照明產業來說,能全面發展的企業并不多,就算是上市公司,也存在“短板效應”,或體現在品牌打造上、或體現在市場管理上、或體現在研發創新上、或體現在渠道建設上。因此,為了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,擁有更強大的市場競爭力,企業就必須取長補短,通過強強聯合的方式來進行有效分工,以保證企業良性發展。
而對OEM企業來說,建品牌不僅需要熟悉品牌運作,還要進行渠道拓展,高利潤的背后是高風險,而幫品牌企業OEM只需要在研發和生產領域有一定優勢,能確保在規定時間內保質保量地交貨就可以。權衡之下,對一些實力不足的中小企業來說,OEM就成為其最佳選擇。
在LED照明時代,很多傳統照明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尷尬處境,這也為OEM企業的發展再添“沃土”。據業內相關人士透露,或許是LED技術相對還不夠完善,因此許多傳統照明企業在LED時代來臨之際,多選擇通過OEM模式快速切入LED領域。
在采訪中,一位企業老板告訴記者,對于不少傳統照明企業來說,OEM是其發展LED照明業務最快速的方式之一,因為選擇OEM,對轉型企業來說,資金投入、技術投入相對更低,且資金回籠比較快。他還透露,某國內一線品牌近期新推出近600款新產品,但是近70%是找其它企業代工生產的。
其實,“存在即是合理”。對OEM企業來說,如果“有幸”能為國際品牌代工的話,其實也是極好的。這不但能進入國際市場,增強企業的全球意識,還能在產品質量控制、成本控制、經營效率控制等方面嚴格按照購買方的要求組織生產,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,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。
我們有時很尷尬
在網絡上流行著這么一句話:“貓喜歡吃魚,可貓不會游泳,魚喜歡吃蚯蚓,可魚又不能上岸。上帝給了你很多誘惑,卻不讓你輕易得到”。這句看似調侃卻又十分有道理的話,同樣適用于OEM的發展現狀。
現階段,OEM企業雖有一定的生存與發展空間,但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,這讓OEM廠商疾呼“想說愛你,并不容易”。
首先,品牌企業朝三暮四,OEM企業“沒安全感”。對于OEM企業來說,除了渴望話語權、主動權,也特別渴望品牌企業能給予其一定的安全感。
“對OEM企業來說,品牌企業比較‘花心’,OEM企業有時候為了拿到更多訂單,實現長久合作,會被逼得節節退讓,即便這樣,也很難讓品牌企業‘收心’!币晃籓EM企業負責人頗為無奈地感慨。
的確,對于大多數OEM企業來說,由于資金、技術、渠道等核心資源的優勢都極不明顯,因此,在代工過程中,產品設計和標準制定都由品牌企業說了算,其發揮的空間被嚴重抑制,一旦品牌企業另尋“新歡”,“失寵”的OEM企業就成了“明日黃花”。
其次,品牌企業壓縮成本,OEM企業“饑寒交迫”。雖然OEM企業委屈求全地接受了品牌企業提出的“不平等條約”,能換回部分訂單,但隨著品牌企業在成本控制上不設下限,也讓很多OEM廠家受傷不已。
對以OEM為主的企業來說,由于其專門為品牌企業代工生產,因此,在LED產業鏈中多一無自主品牌、二無核心技術、三無營銷渠道,僅有的只是微薄的加工利潤。毫無主動權和話語權的處境很容易讓OEM企業陷入“人為刀俎,我為魚肉”的尷尬處境。
行業人士表示,在產品的開發、生產、銷售各環節中,生產環節的利潤是最低的。而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,很多品牌企業在下訂單時,會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壓低價格。雖然OEM企業能接下數量不小的訂單,但是實際利潤并不高。同時,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,OEM企業單靠“以量取勝”這種模式是很難獲取較高利潤的。
再則,質量問題頻頻出現,OEM企業“有口難辯”。國家質檢總局2014年1月24日公布了2013年LED照明產品質量國家監督專項抽查結果,飛利浦、明凱照明、北光、和諧光電等品牌產品“榮登”不合格名單。本次共抽查了北京、山西、遼寧、上海等10個省、直轄市82家企業生產的108批次LED照明產品,結果有21家企業生產的22批次產品不符合標準要求。品牌企業怕抽檢,OEM企業也怕。
不得不提的是,一系列質量檢測報告與“黑名單”,讓OEM企業儼然成為品牌企業的“替罪羔羊”,卻百口莫辯。其實,仔細想想,品牌企業應該承當更多的責任,不是嗎?作為游戲規則的制定者,品牌企業在選擇原材料、設置檢驗標準、制定流程、選擇代工企業等各個環節都不能馬虎。部分品牌企業等到深陷“質量門”時才問責,OEM企業也就淪為了“替罪羔羊”。
最后,自建品牌已成出路,OEM企業“擔憂風險”!癘EM企業大多數是‘以量取勝’的,所獲取的利潤相對于品牌企業來說極其有限。因此,對企業來說,如果只以為其它品牌OEM為主,是存在一定風險的,因為OEM可以讓企業吃飽,但不一定能讓企業吃好!鼻A科技營銷總監鄧蘇文認為“自建品牌才是企業發展的不二選擇”。
以江門某一企業為例,該企業是靠OEM發家的,且與國際大品牌、一線品牌均有合作關系,并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營。隨著企業的資金實力、管理運營等各方面能力的成熟,該企業不但自建品牌,且在LED時代來臨之際,選擇了進軍光源領域,并通過資源并購的方式,整合各方優勢資源,實現了快速、穩定的發展。
對于諸多OEM企業,都有一個夢想:擁有自己的品牌。但事實上,自建品牌面臨的風險遠遠大于OEM自身,這也對有志于此的照明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- 上一篇:汽車照明 高端LED照明的下一站 2014/4/2
- 下一篇:四大因素決定LED芯片行業投資機會已到來 2014/4/2